1. 主頁
  2. >
  3. 九龍
  4. >
  5. 《亞洲土地》裝置藝術...

《亞洲土地》裝置藝術|象山村村民製作逾20萬個泥人|反映人口情況

安東尼.葛姆雷的藝術創作積極探討雕塑所能帶來的變革性潛力,以及此種藝術形式如何賦權予集體參與。葛姆雷將闡述他為何選擇捨棄工作室內的創作模式,轉而追求在地現場創作,並展開多個協作式項目,包括正在M+展出的《亞洲土地》

《亞洲土地》作品

2003年,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邀請象山村(現廣州市花東鎮)約300位老少居民,花了五天時間製作了約20萬個泥人。

圖片來源:M+ museum 官網

當時藝術家只提出三個簡單要求:一、泥人要如手掌大小;二、泥人可站立;三、泥人要有兩隻眼睛。其他部份均可以讓創作者自由發揮。如想用最佳角度欣賞《亞洲土地》這件裝置作品,觀眾可站定在單一位置縱目眺望這片如海的泥人,同時也彷彿被成千上萬雙眼睛注視。

橫向照片中是一個展覽空間,有兩面白色牆。遠處的牆上是一張清單,以十二直行列出名字;一個男人站在牆前閱讀名字。左方牆壁設有一張細小的寫字桌,牆上貼着很多小紙張。一個女人在桌上寫字,她後方的另一個女人則觸碰牆上紙張。
圖片來源:M+ museum 官網

葛姆雷自1989年開始創作《土地》系列,《亞洲土地》為其中之一件。其他版本的《土地》先後於澳洲、北美和南美、英國、歐洲製成。藝術家每到一地,都會邀請居民以當地特有的陶泥親手捏製泥人。《亞洲土地》是該系列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具雄心的作品,反映了中國的地廣人多。

橫向照片中是一個擁有白色牆壁、燈火通明的房間,裏面有上十萬個小泥人。數目眾多的小泥人都是深淺不同的棕紅色,顏色有些微差別。
圖片來源:M+ museum 官網

展覽同時展出了攝影師張海兒的作品。他在象山村記錄了《亞洲土地》的製作過程,將每位創作者及其製作的泥人配對呈現。照片中的拍攝對象凝神注視鏡頭,讓人不禁想像這些人的個性,以及他們傳遞至作品中的情感和特質。

互動區域

橫向照片中可見很多張貼在牆上的紙張,每張都寫有文字或畫上細小的蛋形圖案。畫面中間偏右可見三張摺成某個形狀的紙張,看似一隻有兩隻眼睛的公仔。
圖片來源:M+ museum 官網

《亞洲土地》是一件體現群體精神的作品,它發軔於土地必不可少的元素──泥土、礦物和水,並經由人們的接觸而轉化──藉着參與者觸摸和捏塑陶泥,形成一個個獨一無二的人形。作品最終由約20萬個小泥人組成,深刻地表述何謂身體、人類能動性、藝術協作,以及由觀者與被觀者共同建構的意義。

《亞洲土地》
日期: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7月3日
地點:M+ Museum (西展廳)

圖片及資料來源:M+ museum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