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主題特集
  4. >
  5. 楊沛鏗個展:期待的落...

楊沛鏗個展:期待的落差|延續創作中對植物生態及親密物件的擬人化

楊沛鏗的個展《期待的落差》延續藝術家將植物生態及日常物件擬人化的創作手法,表達人類情緒與情感關係,檢視我們在社會空間中的軌跡,並沉思人類互動中不言而喻的規則與複雜性。

在頻密的旅行過程中,楊氏常有意識地觀察不同地方的文化法則。疫情期間,他更常反思人際間相處的壓力與漫長的獨處。展覽中,楊氏拆解著互累關係、落空的期待及溝通挫敗背後微妙的心理。在他看來,這些學習的過程才是關鍵所在。畢竟,期待與現實總是有著落差的。

Covid-19爆發以來,楊氏在香港經歷了多次酒店隔離。在作品《柔軟的妥協》(2022)中,一百多個枕頭堆疊在一堵墻面的縫隙中及墻體周圍。擁擠地抵著冰冷的水泥墻面,柔軟的枕頭難以帶來應得的慰藉與鬆弛的休憩。《不放開便沉》(2022) 進一步的表達不安的失眠狀態。藝術家在一張床的床單下分布於大量的珊瑚骨。凹凸不平的床墊導致了睡眠者輾轉反側,未能帶來預期的酣睡。楊氏質疑過於舒適與空洞的安全感,比喻著自滿的感情關係帶來的後果。

《倉鼠籠裡的墻》(2022)是楊氏創作於近期十四日隔離時的繪畫。這幅懸置的畫作以茶漬及鉛筆為材料,標記日光及陰影在日間經過酒店窗戶的軌跡。楊氏將酒店的生活環境比作封閉的倉鼠籠,並藉此質疑「被照顧」與「被監控」的雙重性。鑒於香港近日Omicron爆發期間對寵物倉鼠的大批撲殺,楊氏視覺化了它們的陪伴的短暫與可棄。

密閉的空間之外, 無邊際的海水與天空中的生物亦是楊氏攝影中的主體。《三隻塘鵝》(2021)中,站成一列的雀鳥自顧自地清潔羽毛;《困魚》 (2021) 中,一條落單的金魚徘徊在水草叢生的池塘裡,無法預視身處的困境。在無垠的宇宙中,這些微小的生命譜寫著自身的微小敘事,提示著我們生活終將繼續。

名為《公園看更(沙迦)》(2022)與《公園看更(巴黎)》(2022)的攝影作品分別呈現一個身著白袍、休憩於杜拜沙塵朦朧的都市空間中的男性,以及一個坐在森林草原的女性在日暮黃昏中凝視著下坡。圖像中沉思的個體沒有對未來的答案、對即時行動的需求,他們只有對孤寂關係的參與。

在公園看更們精神遨遊的同時,楊氏的植物創作則承受著現實的約束與精神的壓力。《一起墜落的擁抱先生》(2022)呈現兩柱被懸掛的發財樹。楊氏強勢地將這些樹幹呈編織狀的植物以彆扭的姿態懸掛於繩索上,以被捆綁的姿態回應樹木自身纏繞樣貌。距離地面僅一尺之遙,樹木在遠看之下仿佛已然落地,只有近距離觀察,方可發覺它們仍舊受制於建築繩索的駕馭。

捆綁所引發受虐氣質亦貫穿在《底線挑戰者》(2022)中:在一株樹皮會剝離脫落的阿拉伯香脂樹邊,楊氏放置了一組醫用鑷子,挑引著觀眾剝除樹皮的慾望,他測試著植物默默承受痛苦的極限,亦檢驗著我們面對支配與控制權的耐力。楊氏將擁有生命的物種置於被束縛、被傷害的艱難處境,然而在難以承受的苦痛之下,它們呈現的堅韌充盈著普羅米修斯式的生命力。

剝削著植物充滿欺騙性的被動與沉默時,楊氏亦藉助水族箱內的聲音投射溝通中的顛簸。位於展覽外圍的《瘋子的呢喃》(2022)是六個盛滿水的水族箱,在氣泵的作用下吐著氣泡,發出著有節奏的噪聲。

這些聲音猶如陌生語言的呢喃,成為藝術家耳中的白噪音。《音樂盒(你終會習慣)》(2015)同樣回應著與陌生人的溝通困難以及象征系統的崩壞。作品中,一個濾水器吮吸著水族箱裡的水面,艱難地把水量循環於自己的體內。當我們慢慢適應機器的噪音時,我們亦無法感知它們的溝通信號。於是,崩壞與運行之間的阈限空間超越語言的隔閡,滲入我們的社會結構。

2021年,楊沛鏗參與了烏克蘭基輔市Pinchuk藝術中心「未來世代藝術獎2021」的入圍展覽。為支持烏克蘭人民抵抗俄羅斯入侵,楊氏創作了一組限量20版的作品《地下百合》,呈現藝術家最近一次拜訪基輔時所拍攝的一間地鐵花店。在地下碉堡與通道內,基輔市民躲避著空襲,《地下百合》象征著烏克蘭人的抵抗精神,以及他們堅持自由與生存的決心。作品所有銷售所得將贈予Support Hospitals in Ukraine,為烏克蘭醫院提供醫療及器械援助。

詳情

日期:2022年3月26日至5月7日
時間:10:30-18:30(星期二至星期六)
地址:香港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資料來源:Blindspot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