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繼成功為來自馬來西亞沙巴 州的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于一蘭在香港舉行首次個展「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後,今個夏季精彩項目陸續有來,包括以下兩項透過公眾參與激發對紡織業討論的活動。

「種學織文」:與本地社區展開靛藍的藝術探索
CHAT 六廠今季隆重推出「種學織文」——一個為期一年的社區項目。透過與本地參與者合 作種植藍染植物和製作靛泥,探索紡織品製造的各個生產階段。由 2021 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 7 日,「種學織文」更會與 CHAT 六廠夏季項目展覽同期展出,展示兩位本地藝術家郝立仁 及彭倩幗對藍染的藝術探索,並誠邀公眾參與一系列藍染體驗活動。

圖片提供:生活 Kids Club
此項目緣起自 2019 年夏季項目,來自印度邁索爾的合作夥伴向 CHAT 六廠介紹藍染的營運生態,並向本地農夫及染匠分享由種稙、生產至銷售他們的藍染棉質衣飾。

這激發了 CHAT 六廠展開藍染之旅。在 2020 年春季項目中,參與藝術家加藤泉把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納 入他設於紗廠公園的委託作品《無題》之中,經收割加工後,製成 CHAT 六廠第一瓶本地生產的靛泥。

此後,CHAT 六廠與南豐紗廠及本地農業教育組織「生活 Kids Club」合作種稙木藍、招募志趣 相投的學習者(又稱為「種子隊」)一起進行實驗、探索對人與大自然關係的藝術詮釋。經過 一年的辛勞和驗證,CHAT 六廠將藉着「種學織文」展覽、公眾體驗活動、本地種植和加工的 物染、蠟染等藍染染料,總結並展示實驗成果。

圖片提供: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CHAT 六廠更為此推出全新的 CHAT 原創產品——「種學織文」藍染小袋。此產品採用 CHAT 六廠 自製靛泥,與本地設計師 UUendy Lau 設計創作,是集合眾人努力的心血結晶,合乎「種學織 文」項目的目標,期望串聯不同地方和學科的知識並內化經驗,凝聚一個生態友善的社群。
「種學織文」將與「世界之約」旗下項目——南豐紗廠的 「自然之色」展覽同期展出。
藍染料工藝試驗


圖片提供: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藝術家駐場計劃 2021:研究型藝術家兼作家何鋭安
CHAT 六廠歡迎藝術家兼作家何銳安成為 2021 年的駐場藝術家。何銳安工作於新加坡及柏林, 其創作以講座、寫作和影像為媒介,探討當代藝術、電影、表演與理論交織之處。

在香港駐場期間,他將透過與本地紡織工人的互動,考察紡織工業發展歷史及其最新的面貌。 他在大中華地區進行關於勞動力、資本與科技之間關係轉變的研究,將以媒體藝術作品的形式 呈現在明年春季的展覽中。
「種學織文 」藝術家

郝立仁出生及現居於香港,他視自己為跨學科創 作的藝術家,一半時間置身城市,一半時間走訪鄉郊。郝立仁 2011 年獲取香港藝術學院及澳洲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頒授的藝術文學士,其後再獲取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學的跨學科藝術 碩士。
他的藝術創作察驗個體與社群及自然的關 係,並喜歡以多樣的媒介和手法來引起觀眾及參 與者對自己既有的意識形態的反問,從而引發對事物的重新理解和敘述方式。郝立仁的作品 及藝術計劃曾於香港、馬其頓、中國大陸、冰島、美國等多地展出與實行。

彭倩幗,視覺藝術家,獨立出版人,他們早期涉 獵攝影、鏡像媒介及行為演出,後來受攝影複製 影像所啟發,成立藝術出版社「Small Tune Press」為香港文藝創作者出版及製作藝術類書 誌,熱衷策劃和進行各種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動。
近年亦創辦推廣香港小誌文化的團體「ZINE COOP」,及以創造多元性別能見度的閱讀平台 「流動閱酷」。 彭倩幗
CHAT 六廠駐場藝術家項目
CHAT 六廠駐場藝術家項目自 2015 年 12 月推出以來,鼓勵藝術家透過與本地社群合作、舉辦 藝術家講座及工作坊,在藝術上有所發展;並促進跨文化交流,孕育創意與創新點子。藝術家 從香港紡織歷史和文化取得靈感與養份,在香港進行創作,其後將由 CHAT 六廠及其他國際藝 術機構為藝術家舉辦相關展覽。
常設展覽「紗廠絮語」在展覽期間仍對公眾開放。今個夏季伊始,展廳加設常設手作活動,包 括編織和可穿戴藝術製作等。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展覽
日期:2021 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 7 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香港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 CHAT 六廠
《種學織文》展覽
日期: 2021 年 9 月 1 日 至 11 月 7 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香港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 CHAT 六廠
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電郵: media@mill6chat.org
電話:852 3979 2301
活動登記:rsvp@mill6chat.org